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

房地產的景氣循環與價格變動因素


【文/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台灣區總經理黃鵬䛥】

台灣房地產的景氣循環約可分為四個波段:

(一)第一波:1974~1981年,為保值需求帶動第一波房地產業成長


1971年為台灣工業快速發展初期,1974年至1981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8.3%,所得水準大幅增加,平均每人GDP從933美元增至2,743美元。同時適逢兩次全球石油危機(1973年~1974年,1979年~1981年),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8%及15%,隨著家庭財富逐漸累積,以及消費者物價指數大幅上揚,民眾購屋保值需求劇增,帶動房地產業景氣轉趨繁榮。

(二)成本與游資趨動第二波房地產成長

第二波,1981年~1989年,1981年台灣工業逐步朝產業升級與科技導向轉型,且成果豐碩,1981年至1989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8.5%,對外貿易快速成長,所得水準大幅擴增,平均每人GDP增幅達2.8倍,從2,743美元增至7,634美元。同時隨對外貿易持續暢旺,外匯累積持續增加,台幣對美元匯率亦持續升值,從1983年1美元兌換40.22台幣,升值至1989年兌換26.16台幣。由於國民所得大幅擴增、外匯快速累積、台幣升值,以及外資大舉流入等因素,帶動台灣股市、匯市及房地產出現飆漲現象,以台北市標準住宅為例,1981年每坪單價約6.2萬元,至1989年增至17.9萬元,增幅高達2.9倍,推動第二波房地產景氣繁榮期。

(三)容積率的實施推動第三波房地產業成長

1989年後,政府為抑制房地產過度飆漲,中央銀行以提高存款準備率,發行定期存單及針對房地產業採行選擇性信用管制等緊縮貨幣政策,房地產過度投機現象明顯降溫,房地產景氣亦逐漸下滑。1991年初期,為因應容積率實施恐造成興建成本大幅上揚,促使建商大量搶建。同時新銀行陸續成立並積極推動建築融資等相關業務,造就第三波房地產景氣繁景。1997年以後,受亞洲金融風暴效應影響,多家建商紛紛傳出財務危機,接踵而來林肯大郡事故,瑞伯颱風造成汐止水患,1999年921震災重擊中部地區,桃芝及納莉颱風造成淹水與土石流,導至房地產業持續低迷。同時此一期間整體經濟環境表現不佳,失業率大幅攀升,股市下挫,民眾財富縮水,影響民眾購屋意願,加以房地產市場空屋存量仍多,造成房地產業自1994年景氣高峰下滑以來,陷入長期低迷困景。

(四)透過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與低利優惠房貸措施刺激

台灣房地產從2003年至2011年展開為期「黃金8年」,房價飆到最高點,造就第四波房地產景氣榮景。以下為台灣房地產歷年房價走勢圖。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