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

看數字說話?謹慎解析房市數據

房地產市場之所以資訊紊亂,主要是因為成交資訊不透明,以及產業狀況複雜多元,一般用來分析的學理太過於粗淺,實在是難以涵蓋整體面狀況,因此造成同一數據卻有多種解釋的怪現象。

日前房仲業者公佈「家戶購屋比」,主要是以此數據解釋縣市房市交易的熱絡程度,計算方式很簡單,就是用買賣移轉件數去除以縣市的住宅存量。房仲統計,在今年上半年,全台的家戶購屋比為2.5戶,也就是說,每100戶中,就有2.5戶買中古屋。

且上半年全台主要都會區,家戶購屋比都比去年增加,僅有台北市、新北市分別為2.9%、3.4%,較去年上半年衰退約0.5%。至於房市需求最旺的縣市,則由新竹躍居榜首,達4%,即每百戶家庭就有4戶購屋;排名第二的是桃園縣,每百戶家庭,有3.6戶購屋。

所以如果照學理所說的「量先價行」,是否意味著新竹及桃園的房市交易熱絡,房價已經出現上漲的跡象?交易量擴大的下一步就是房價上漲嗎?但據住展企研室了解,桃園及新竹房市並無特殊熱況,且新竹因供給量過大、桃園因為價格小漲,紛紛導致交易遲滯。

更何況,住宅存量是連年增加的數據,買賣移轉件數則有增有減,因此家戶購屋比的結果,因為分母持續擴大中,結論勢必連年降低;換句話說,如果以不同年期比較,數字大部分都只會愈來愈小,比較基準點顯然有點問題,所以量先價行的理論,在房地產不一定適用。

另外若以中古屋成交比平均約10比1來看,全台這2.5戶,表示原本有25戶在看屋或議價,也就是說,每100戶中,平均有25戶是顯在買方,是有具體行動的買方;如果再加上預售屋及新成屋,保守估價大約有35%到40%左右的家戶都是房地產的關心者。

這個數據十分驚人,如果再加上有意購屋而尚未購屋的消極型購屋者,這個數據勢必過半,房地產任何統計數據,都應該要很謹慎的處理及解讀,才不會誤導這些民眾的認知,才不會因誤判而做出錯誤決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