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

張金鶚:買房 檢視七大指標


【經濟日報╱記者蔡佳妤/台北報導】

談到奢侈稅、實價登錄和居住正義相關議題時,常看到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在媒體上就房市針砭時政;私底下的張金鶚,名下也有3棟房子,他傳授給大眾的買房秘訣,就是「喜歡最重要」!

張金鶚強調,買房不能只跟著市場趨勢走,房地產這項產品,最主要的用途還是在居住使用,喜歡、住起來舒服,才是最重要的目的,因此必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

他在民國75年買了第一棟房子,約4年後,為了讓父母也住到附近,買了第2棟;過了2、3年,又買了第3棟,原本打算賣掉第1棟房子,但由於該地點有都市更新計畫,因此目前作為和朋友聚會、討論的地方。

「我買的房子,我和太太都很喜歡。」張金鶚說,3棟房子都在政大附近,住了10多年,他們常常沿著政大旁的河岸散步,和鄰里相處也相當愉快。

由於他是學建築出身,買了房子之後也會自行規劃設計,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格局,整體來說,他對房子很滿意。

張金鶚說,雖然每個人的工作地點、生活型態和專業知識都不同,他的購屋經驗無法直接「複製」到所有人身上,不過還是有許多通用的原則。

其中最基本的,就是格局、通風、採光、方位、大小等元素,購屋人必須要能接受;再進一步,就是管理維護;此外鄰居的同質性也滿重要,同質性較高的鄰里,才容易凝聚社區意識。

張金鶚強調:「買房子不如住房子」,購屋還是以自住為主,因此價格考量是其次的問題。當然還是要把握「逢低買進、遇到高點先忍忍」的原則,不過最重要的,還是必須自己判斷房子的品質。如果是好的產品,就不用怕價格不會漲,也不用擔心會跌到哪裡。市場價格起起伏伏,眾說紛紜,不必全盤相信,對於這些資訊還是要持保守的態度。

在購屋前,做足功課是必須的。張金鶚說,包括市場條件、區位選擇、房價是否合理、市場狀況和房地產業者是否有置入性行銷等,都必須要了解清楚,實地探勘也是必要的過程。

至於對首購族來說,更必須要慎重。張金鶚建議,沒有買房經驗的人,最好還是要想一想:買了房子之後,會造成生活品質上升,還是下降?是否買了就會成為屋奴?買了會更幸福、安心,還是會更辛苦?

張金鶚說,買房之前,除了要和家人好好溝通之外,還要詢問更多人的意見,並搜尋大量標的物,好好比較分析一番。因為買房可說是一生最貴的投資,一定要非常理性。也由於房地產的交易成本很高,因此買房最好以「long stay(長住)」為目標,至少要住到7年以上,否則會划不來。

即使買房的目的是為了投資,張金鶚也認為,只要住起來舒服、對產品本身滿意,就不怕賣不到好的價錢。至於好的時機、價格和區位,則都是附帶條件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