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全台灣的民眾都在為大兵之死哀悼與憤怒的同時,財政部委託學者所研究的「奢侈稅修法報告」,也即將台灣房地產市場,稍稍地關進「禁閉室」!
根據財政部委託研究的結果,奢侈稅未來的修法方向,將包括「奢侈稅只修不廢」、「應延長賣方持有不動產時間」、「擴大適用課稅範圍至工廠、農地等非都市土地課稅」、「仿照香港、新加坡針對不動產買家課稅」等四項原則。
首先,所謂的「只修不廢」,就是個讓人看不懂的堅持,從兩年多年前奢侈稅上路之後,不管各界對於奢侈稅的執行與效益,提出什麼樣的質疑與看法,財政部從一開始就抱持了這樣的態度與立場,但是,究竟為什麼「只修不廢」,卻也一直沒有說出個所以然,而在執行了兩年多,從各種方面都證明了未達到原本預期的成效與目標之後,財政部卻還是要堅持繼續「只修不廢」?
對於這個「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」,其「特種」的定位與意義,到底為什麼「特種」?到底有沒有可能「正常」?「只修不廢」的意義,是否就代表了財政部的立場,壓根就不打算讓稅制回歸正常?
從實質稅收的效益來看,當初奢侈稅要上路之前,當時財政部口口聲聲說,奢侈稅只會影響到2、3%的房市投機客,總計不到兩、三萬間的房子,對於一般民眾的影響有限,並且可以創造每年151億的稅收,可以有效補助社會福利、照顧弱勢團體…等等,結果,兩年多過去了,一共只收到86.57億,其中原本設定為不動產的每年129億的部份,兩年更只收到57.54億,平均每年達成率才22.3%,這算是什麼樣的效益評估?這叫做有效?政府對於那些嗷嗷待哺的社會福利機構,在畫完大餅之後,卻連芝麻都分不到幾粒的效益,又該有什麼交待?
如果,政府所設計的稅制,其目的原本就是為了「收不到稅」,那也請麻煩早點講!不要用這麼冠冕堂皇的理由,當作合理化這套不符合稅制精神的徵稅制度的基礎!
或說,兩年多來的房市交易大幅下滑,叫做奢侈稅的正面效益,根據財政部所提供的資料顯示,今年5月與101年1月奢侈稅實施前相比,全國建物買賣棟數減少12.36%,而且五都中除台南市、高雄市增加外,其餘三都都減少,這樣叫做有效?那麼,也明顯和之前財政部在奢侈稅上路之前所說的「2、3%」,差距非常大,不得又讓人想問,之前又是怎麼評估的?
難道房屋交易量下滑,就是實施奢侈稅的目的?台北、新北、台中的交易量下滑,投資客移往南部置產投資,使得台南、高雄的交易量增加,這樣也算有效?
而在四大原則的第二項「延長年限」方面,這點也讓人看不懂,學者的說法是,兩年時間很短,投資客忍一下就過去了,那麼,又如何證明,三年、四年的時間就夠長?那又為什麼不是五年、八年?這其中到底是經過什麼樣的科學論證?
財政部既然已經找了一大堆學者作研究,是否就該提出更具有科學性的論證基礎?光是用這種憑「感覺」的推論與分析方法,實在沒有辦法令人信服。
至於「擴大適用課稅範圍至工廠、農地等非都市土地課稅」的原則,明顯看出,這是個「補漏洞」的措施,在奢侈稅上路之前,社會各界就曾經對於投機行為作過非常多的討論,在自由市場機制下,只要制度有空隙,投機行為就會出現!所有的投機行為,本來就是為了挑戰制度的不完美而存在!
學者現在建議要增列「工廠、農地與非都市土地」,同樣的問題是,「這樣就夠了嗎」?這又是依據什麼樣的科學論述?還有沒有沒想到、沒發生的?如果以後又有新的投資標的,是否還要一直不斷地「增列、管制」下去?
然而,最令人感到荒謬的是,「仿照香港、新加坡針對不動產買家課稅」這一項,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市環境與台灣完全不同,其中香港房市受到大量陸資的購買,新加坡則受到亞洲熱錢的帶動,造成房價在短期內大幅上漲,所以香港的打房政策明確限定了「非香港本地居民」的購屋限制,台灣有嗎?
再者,香港和新加坡在實施了這麼嚴厲的打房政策之後,房市也只在短期內出現了交易量下滑的現象,但是整體房市的表現,也在最近幾個月內又陸續出現回溫的現象,再次證明了打房政策的失敗,台灣居然還要仿效一個失敗的打房政策,這樣的意義又何在?
更離譜的是,要針對「買家課稅」!這完全是違反資本主義、自由經濟的思維,難道台灣要實施社會主義了嗎?
如果要針對「非自用的購屋行為」課稅,因為,「囤房」被視為罪惡,那麼,因為同一時間只能開一輛車、戴一隻錶、穿一雙皮鞋…,是否第二輛車、第二隻手錶、第二雙皮鞋…,這些「囤車」、「囤錶」、「囤鞋」的行為,要不要也來課一課稅?
如果真的要這麼幹,那麼,「房東」這檔事大概要消失了,因為每一個房東同時都至少擁有「非自用」的房子,不就擺明了「囤房」嗎?故鄉的那間「祖產」,大概也不能留了,因為,它同樣是「非自用」!好心的爸媽想為子女留間房,這事兒也不能作了,因為,這也是「非自用」!甚至企業老闆想買間辦公室,更不行,因為它更是「非自用住宅」…,這樣一路搞下去,台灣房市可能不只是「關禁閉」,而是「判死刑」!
疏導與防堵的結果,幾千年前老祖宗的故事就告訴了答案,重點是,不管怎麼防,永遠會有抓不完的漏洞!結論是,買的起的,還是買的起!原本買不起的,卻會因為各項稅賦增加所提高的成本,未來將會更買不起!
回歸市場機制,才是解決房市亂象之道!唯有讓市場交易越活絡,消費者才能得到最大的好處,因為市場越競爭,產品才會越精緻,資訊也才會越透明,所謂的「良幣」與「劣幣」之間,才分的出好壞,消費者的權益,也才能在更開放的市場環境中,選擇到最適合的標的,一昧的管制、緊縮,只會引起另一種型態的集體意識,而產生「再不買,買不到了」的恐慌性買盤,如此一來,反而使得正常的市場機制功能消失了,整個市場就只剩下「房價」的唯一指標,建商不願提升品質,消費者買不到優質的房子,全民皆輸!